創辦人的故事-運河發跡的
美食傳奇
四百年前明鄭渡海抵台後,將廈門肉品加工技術伴隨著引進台南,融合府城的飲食文化開始萌芽發展
民國二十一年黑橋牌創辦人陳文輝先生出生於貧困的高雄縣小漁村,四歲時父親過世,小學階段正逢戰爭最激烈的時期,空襲不斷、生活動盪不安,艱困的環境下造就出他從小堅毅內斂的個性。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,十三歲的陳文輝先生開始打零工幫忙家計,從餐廳跑堂、魚市殺魚、到碼頭處理漁獲等,對食品的興趣逐漸在心中悄悄萌芽。之後更在機緣下,來到當時台南知名的肉脯店當學徒,跟隨來自廈門的店老闆熟學肉品加工技術,從此開啟了他對食品製造深藏的天份與熱忱。

「黑橋」來自「烏橋」的淵源
民國四十六年,自軍中退伍的陳文輝先生,選擇在台南運河旁俗稱「烏橋仔」的地方成立簡單的肉品加工廠,從事生產批發工作。五○年代的台灣物資缺乏,肉類屬於奢侈品,為便於保存及幫助下飯,當時的中式香腸都是鹹膩又乾硬,稱不上美味。初期的黑橋牌以生產批發肉鬆為主,但因為肉鬆僅用來配飯不適合零吃,銷售量一直無法拓展,於是,陳文輝先生開始嚐試改良市面上乾鹹的香腸。他堅持在清晨時分採買當日新鮮現宰的豬肉來醃製香腸,不僅保留豬肉原生的肉汁水分,又將令人咋舌的鹹味改良為現今香甜的台式口味,香腸的水分飽滿,不僅口感特佳,香甜的滋味更在台南府城一炮而紅,成為現今台灣香腸的創始者。
五○年代的府城仍倚賴運河輸送交通,當時的船隻停泊站旁有座黑色木橋,為避免木製橋身因日曬雨淋而腐朽,便淋上黑色柏油瀝青,當地人因此暱稱此橋為「烏橋仔」,此即為現今台南市府前路上「新南橋」的前身。初期的黑橋牌加工廠即位於烏橋旁,當時陳文輝先生研發創新的香腸已在口耳相傳下逐漸打出名氣,由於當時加工廠尚未取店名掛招牌,人們只好以「烏橋邊的香腸」相傳,久而久之卻也自成名號。於是,民國五十二年陳文輝先生在台南市海安路(舊沙卡里巴)開設第一家門市時,便順應民意以「黑橋牌」為店名,「黑橋牌香腸」的名號此時正式創立。

